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
保潔知識/train infomation
一、京城公廁走過三千年
據考古發掘,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廁所產生于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遺址,距今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北京最早的可考廁所可見于房山區董家林村的燕國國都遺址,距今三千多年的歷史。
從西周到春秋,廁所的使用就較為普遍了。那時的廁所是一個簡單的土坑,只是人們不使用同一廁所,用的人死之后,由奴隸將廁所填上。古時廁所大多與豬圈在一起,由此將廁所必臟的認識一代又一代傳了下來。
春秋時期,出現了規模化的城市,從此,公廁誕生。周至春秋時,公廁修在閭里之中。隋唐時期,承襲漢朝以來的閭里建筑并實行夜禁。一直到北宋時期,大街上才開始建起公廁。
晚清時期,京城公廁極少。大多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J由于居住擁擠和許多人家沒有廁所,所以常隨地方便或便于馬桶之中然后傾倒于街旁渠溝內,以致滿街狼藉、臭氣逼人。
私立公廁誕生于唐宋時期,由糞商建造和管理。操持糞業的人,雖然名聲不大好,但往往可以發財。
進入20世紀,人們對廁所的重視還是不夠。在飲食文化滿地開花的同時,廁所建設卻非常費勁,在建設、征地上非常難,被視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事。據了解,從公主墳立交橋到大北窯立交橋一線上,當時僅有公廁6~7座。北京平房、胡同較多,廁所的形式大多是“糞坑”,清理糞便靠的是人力背、挨家.挨戶掏。后來政府為了解決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廁所運動,在城區建起6000多座公廁。之后隨著城市開發建設,公廁數量逐漸下降,剩下5000多座。就算如此,北京公廁數量已成世界之首。
二、北京公廁經歷四次變革
清末的康有為在他著名的《大同書》里這樣描繪未來廁所:“以機激水,淘蕩穢氣,花露噴射,花香撲鼻,有圖畫神仙之跡,令人起觀思云,有音樂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靜/康有為幻想的馬桶就是我們今天常用的抽水馬桶。北京的公廁第一次革命是在新中國建立后,取締了全市的露天公廁,建造了一批有廁頂、廁窗、廁燈、儲糞井的“標準”公廁(四類),且均為旱式公廁,當時城市公廁全部靠人力清掏,環衛工人勞動強度非常大。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全國勞動模范時傳祥的出現,環衛工人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當時國家和北京市的領導對環衛工作非常關心,并提出環衛作業要實現機械化,掏糞工人要放下糞桶、放下糞勺和掃把,為公廁第一次變革奠定了基礎。
1.第一次變革:20世紀60年代后期,為減輕環衛工人的強度,廁所從平房院內移到胡同里,人為背掏量減少,可以水沖、機械抽運
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京市政府決定對戶廁進行徹底改造,以街坊公廁取而代之,拉開了北京市第一次公廁變革的序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1974年,將北京市城區四合院的8萬余座戶廁改造完畢,將旱廁全部改造為水沖式公廁,作業方式由入戶掏廁改變為機械化抽糞作業。
2.第二次變革:改革開放以后,建立了公廁等級分類制度
第二次公廁變革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深入和擴大,城市公廁設施的落后與對外開放的形勢不相適應,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當時北京公廁問題成為國內外輿論批評和抨擊的目標。據調查,批評和抨擊過北京公廁問題的新聞媒介約有800多家,報道文章在1萬篇以上。有些外國游客到中國來游覽后說:“中國的美食佳肴享譽全球,中國的公共廁所卻臭名遠揚。”一家美國報紙還評論說:“中國廁所的面貌實質是中國人文化素質低的結果。”
——“哭、笑、叫、跳”
曾有外國人形容對北京城區和旅游區公廁的感覺,概括四個字:“哭、笑、叫、跳。”
哭,指的是被廁所中嗆人的阿摩尼亞臭氣熏得直掉眼淚。
笑,指的是蹲在廁所中,因無隔擋,面面相覷,很滑稽。
叫,指夏日廁坑里蠕動的大尾蛆嚇得人驚叫。
跳,指廁所臟水橫流,需跳到廁坑,或者踩著糞便,出來直跺腳。
——“捂著鼻子進去,踮著腳尖出來。”
——“連廁所都搞不好,還搞什么現代化。”
——“北京的廁所,那是名副其實的臭名昭著。”
——“入廁難,難于上青天。”
——“鴕鳥政策。”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國人因不習慣北京公廁無遮無擋,只好頭朝里,臀部朝外,被戲稱為“鴕鳥政策”。
——"鼻子就是通往廁所的路。"(ThenoseistheroadtoW.C.)
這是流傳在來過北京的外國人中的幽默說法,指北京公廁臭氣極大,僅憑鼻子就知道附近有沒有廁所。
——“在中國進廁所不易,找廁所卻不難。”
“進廁所不易”指的是數量少,“找廁所不難”指的是一旦有廁所,可聞著味找到。
——前幾年,有香港游客戲言:“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也難辦。”
——“你們中國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實在太差。”
——“北京廁所給我們帶來的苦惱已經超過了游覽的興趣。”
——“北京古老的園林、堂皇的宮殿多么令人向往,但北京的廁所與這古老、優美的城市太不相稱了。”
——美國一位叫哈靈頓的先生在中國旅游后回國致函我駐美大使館說:“中國顯然致力于美化環境以吸引游客,但中國人低估了公廁干凈衛生的重要性。”
——北京人自己幽默:上廁所比第三者還難插足。
——外地人對北京人憤憤然道:“我在你們北京待了這么久,才發現兩座公共廁所!”北京人戲答:“多了就奇怪了,本來就只能有兩座,一座男廁所,一座女廁所。”
——在西單一公廁前排隊入廁的一位中年男子對記者說:“要是小便,等一等還能忍受,而要是大便,這可要了命。話又說回來,受不了也得受,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在北京站候車大廳二樓公廁,一位等候大便的旅客說:“每一個便坑都有好幾個人等著。為了分散被憋得難受,我只好和前后左右的人東拉西扯。”
——位美籍華人撰文說:“北京的廁所讓我感到了震驚,隨后我又感到了一種恥辱。”
——北京亞運會期間,香港有報紙說:“大陸的金牌最多,大陸的廁所最臭。”
——一名華僑說:廁廁所建不好,有失國體。"
——丹麥一女賓說:“我不再來北京了,因為我對北京的廁所感到恐懼。”
——英國報紙報道:“北京市區,胡同廁所前的長隊是司空見慣的景象。”
——美國報紙評論說:“中國廁所的面貌實質是中國人文化素質低的結果。”
——一位臺灣游客指責大陸旅游官員:“這樣的廁所,你們不感到丟人嗎?!”
這些評論和反映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地表明中國城市公共廁所的落后狀況已成為我國改善投資環境、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障礙。北京市開始建設較高檔次的公廁,以改善群眾如廁環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第一批(1985-1987年)建設投入使用的有:勞動人民文化宮南門東側公廁、北京站東側公廁、中山公園南門西側公廁共3座。這些公廁均采用了獨立式便器,設置了廁位隔斷板、廁門,裝備了紅外線臺架式洗手盆、洗手液機、干手器等。為了統一規范公廁的建設標準,1987年建設部制定了《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建設標準》,實現了公廁建設類別的標準化。北京市政府于1989年發布了《北京市公共廁所管理暫行辦法》等。4年6月,原北京市環衛局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舉辦了首都城市公廁設計大賽,全國各地許多專業設計人員積極參賽。大賽中的優秀設計方案,由社會單位出資建成了38座新型試點公廁。在此基礎上,6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一天,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96北京城市公廁建設文化展覽”,為公廁建設文化登上大雅之堂開了先河,受到社會各界及國內外輿論的一致贊譽。
3.第三次變革:百姓用廁大規模改造,三類以下公廁消失
第三次公廁變革是在7年至20世紀末。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平房居住區群眾的如廁條件。20世紀60、70年代建設的街坊廁所,多為四類廁所,使用至今一直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改造,群眾的如廁環境惡劣。
政府把改善群眾如廁環境納入為群眾辦的60件實事內容,環衛部門提出“不把老舊公廁帶入21世紀”,每年新建、改建1000座公廁,達到三類公廁標準。城八區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3000余座公廁的改造任務。群眾如廁環境大大改善,得到了群眾的普遍好評。
4.第四次變革:旅游景點公廁設立星級標準,公廁將與國際接軌
第四次公廁變革是自2000年開始至今。主要的目的是改革原有的公廁建設觀念,實現新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公廁建設改造,并提出了“文明、衛生、方便、適用、節能、環保”的指導思想。2001年北京市修訂了《北京市公共廁所設計建設標準》,充分考慮了弱勢人群如廁的方便性,比如:女廁面積要大于男廁,女廁廁位數量要多于男廁;公廁實行無障礙設計,設置單獨的殘疾人廁間;設置嬰兒平臺和兒童廁位等等。從2001年開始,在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繁華地區建設改造200座二類以上公廁,以后每年市、區兩級政府都投入大量資金,平均每年改造二類以上公廁200座。2004年全年改造公廁增至400座。到2005年底,市政管理的公廁達標數達到1400余座。園林和旅游景點完成改造747座公廁的任務。
近幾年,北京市公廁改造的重點是平房、胡同中的公廁改造,本著改造為主,加快速度,由內向外,逐步推進的原則,將有一個較大的改造高潮出現。
世界各地公廁新形象
科學告訴人們,吃喝拉撒睡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是自然需求,誰都不可以缺少。也許,在社會還不發達的時期,人們側重于關注基本生活條件,對“拉”還不十分重視,可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們就日益注重它了。國際社會已經把解決“拉”的問題,當成地區和國家文明的一個標志。
在北京和上海,公共衛生間建設日益受到政府和商家的重視,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人的“5分鐘氣“8分鐘”需求,更在舒適美觀、設施齊備、關注特殊人群上下了很大工夫。北京已經取消了所有公共廁所的收費,全部免費開放。不僅如此,北京還把新建和改建廁所當成了改善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工作,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北京的廁所更上了一個臺階。從生命本身來說,廁所是人人需要的,而且一刻也不能離開。有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要如廁近十次。小解由產生尿意到得到“解決蔦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而大便的時間是8分鐘,超出這個時間,就極容易發生意外。
世界廁所組織
世界廁所組織(WorldToiletOrganization,WTO)是一個非政府性的組織,成立于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間協會、日本廁所協會、韓國清潔廁所協會、中國臺灣廁所協會聯合創立,總部設在新加坡,致力于全球性的廁所文化,倡導廁所清潔、舒適、健康,目前已有17個成員。2001年,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峰會廠并決定峰會以后每年舉行,規定每年的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第三、四屆廁所峰會分別在中國臺北市和北京市舉行。
世界廁所協會(WorldToiletAssociation,WTA)是總部設在韓國的非政府組織,旨在向貧困國家提供廁所衛生設施,向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緊急衛生設備,傳播改善廁所條件的信息和技術。世界廁所協會于2007年11月22日在韓國首爾召開首屆會議,由素有“廁所先生”美稱的韓國議員沈載德發起。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名代表以及聯合國有關機構官員出席。世界衛生組織負責西太平洋事務的官員在會上發言時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80萬人死于因廁所衛生條件差導致的疾病,其中90%是5歲以下的兒童/韓國總理韓德洙在會上指岀:“廁所與人類的衛生狀況直接相關,與人類生活質量的改善也密切相關。"
公廁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方的高度重視。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各地行政機構開始將“公廁變革”列為重要事務。2002年,足球世界杯舉辦城市之一的韓國水原市把"廁所文化”作為城市的特色,打出“擁有世界最美麗公廁的城市”的廣告語。
公廁發展至今已140多年,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公廁其設施之完善、設計之新穎、考慮之周全已達到高度現代化水準,許多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的公廁大多數小巧玲瓏,體現了城市小品建筑的個性,在公廁里一般都備有衛生紙,并裝有扶手、掛衣鉤,受到市民特別是老人和女士的青睞。有的公廁還特意在廁位旁設有放置嬰兒車的地方,大大方便了婦女如廁,真可謂于細微之處見關懷。同時,大多數公廁都附設一間殘疾人專用廁所,使殘疾人同健康人一樣,能夠獲得室外活動的平等權利。
美國各地的公廁都是干凈整潔、寬敞明亮,都備有衛生紙和洗手液供如廁者使用。有的城市考慮到人們對傳染病的擔心,還在公廁內備有一次性抽水馬桶墊圈紙,這樣,人們可以避免身體直接接觸公廁坐墊。
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公共廁所法律的國家——《公共廁所條例》。在韓國的水原市,有一座高約7.5米的形如馬桶的大廈造價178萬美元。其最大特色當數3間豪華廁所:“馬桶大廈”中心是一個玻璃墻“觀光廁所”,無人使用時是一處景觀,有人進去如廁,“觀光廁所”就啟動煙霧裝置,給予如廁者安全感,無需擔心春光外泄。人一走進廁所,電子感應器就會自動掀起馬桶蓋,與此同時美妙音樂相伴而起,掩蓋上廁所時發出的不雅聲音。
香港的許多公廁是用海水沖廁的,且采用腳踏式沖廁掣,既節約自來水,也避免了用手接觸廁具,充分考慮了人們的衛生習慣。
除了完善的功能、優雅的環境外,還有一些公廁獨特的設計也令人大開眼界。瑞典有種音樂廁所,當如廁者投入硬幣,廁位門便自動打開迎客,并開始播放音樂,如廁者在“方便”之中感到輕松愉快。當如廁者離開廁所時,門又自動關閉,音樂聲也戛然而止。紐約有種公廁可以不停地播放電影精彩片斷,供如廁者一面“方便”,一面欣賞影片。更令人驚奇的是日本一些公廁安裝的一種暖座免紙抽水馬桶,上面有個溫控器,人一坐上去便自動升溫,以免感到冰涼。待方便之后,便座后方有一噴嘴會自動噴出溫水對如廁者進行清洗,隨后再吹暖風直到自動烘干。英國有一種廁所,為了限制如廁者“占著茅坑不拉屎”,到限定時間就會自動噴水,讓如廁者不得不站起來離廁而去。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